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17.5°C-19.0°C
澳元 : 人民币=4.86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文革前上将之子玩弄女性引发大调查

2011-04-12 来源: 多维历史 评论0条

滕叙衮,1963年考入哈军工,第11期电子工程系学员。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哈军工传》《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

滕叙衮:我和“红色贵族”同窗的日子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为即将成立的哈军工题写了一篇《训词》。《训词》中说: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培育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

那所学校,凝聚了那个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

150多位将军、39位两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时代精英,都曾经在那片土地生活过,接受过洗礼……

更为传奇的,是这所学校与新中国高级干部结下的不解之缘——据哈军工校史统计,在“十大元帅”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中有6位大将子女,曾经就读于哈军工。

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张鼎臣、王若飞、叶挺、左权、滕代远、张爱萍、杨成武……他们的孩子也都曾求学哈军工。

在民间,哈军工被称为“红色子弟学校”。

两个黄金期

2007年,哈军工北京校友有个聚会,还邀请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请他发言,说到一半也提到了这个“帽子”,结果老校长刘居英当场大怒,硬要我上台给对方讲讲哈军工的光荣历史,弄得导演非常尴尬,最后还是我解的围。

其实,“红色子弟学校”“将门之后云集”等等说法,早已流行几十年了,这也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只是被以讹传讹,神秘化了。

哈军工的历史,建校最初的出发点,是为朝鲜战场服务,培养军事人才对付美国大兵。后来战争结束,就又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1952年3月26日由毛泽东批准建校,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为世人熟知。1953年迎来第一批学员,直到1970年,哈军工南迁,分拆为多所院校,哈军工就不复存在了。

首任校长是陈赓。后来陈赓在1961年去世后,由副校长刘居英升任。就两任校长。

我进哈军工,和新中国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有没有关系这个事儿有很多人都问过。滕代远是有个儿子从哈军工毕业,但和我毫无关系,我父母是大连市一所小学的老师,祖上是山东人,闯关东到了大连,渔民出身。

哈军工一共18年的历史,共有两个黄金期。一个是1954年~1957年,通过全国高考招生。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哈军工扩招,并改为组织保送,家庭出身成了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关系户”进入,甚至一些劳动模范、养猪能手也纷纷成了学员,质量下降。第二个黄金期是1962年~1965年,哈军工又恢复高考招生。此后“文革”开始,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瘫痪。1963年,整个辽宁共有28人考入哈军工,大连14人,我是其中之一。

哈军工的录取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招生前提就是高考分数不低于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我本来已经报了清华大学的工程系,但一听哈军工要来录取,立即同意。

其实也不能选择其他比如清华大学,只要你通过政审和体检,就必须去。

在当时,哈军工的牌子并不亚于清华、北大。加上抗美援朝结束不久,中国最高尚的职业就是军人。能进全国最尖端的军事大学,无比地光荣。

必须出几个“钱学森”

家人也高兴,军校都是全部免费,省一大笔开支。报到前一个星期,一个穿着空军军服的人来到我家,说只要带个脸盆,买些牙膏、牙刷、肥皂就行了。

另外我们还发津贴,一个月7元,根本用不完。一次我母亲生病,我还寄了30多元给家里。还有,进去的第一件高兴事,能吃饱了。当时吃的是高粱米、大白菜,隔段时间就有荤菜,还有炒面、蛋炒饭。早上还有豆浆,因为学校有一座豆腐坊。所以校长刘居英给我们作报告就说,国家给了你们这么好的条件,必须出几个“钱学森”。

我们呢,就玩命学习,每天起床号吹后,做完早操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熄灯。你成绩差,就会被人看不起,压力就很大。

当时哈军工的教员,我们戏称为“八国联军”(笑),都是从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地方留学回来的,之前也有一些苏联的专家。

我们对学校的印象是宏伟、太大。说句实话,我在校4年,整个学校都没走完。据说之前还闹过学员“失踪”,后来一查是这人迷路了,他想顺着围墙走,结果走了3个多小时。在我们学校,坦克、装甲车可以整齐停放,还有一个飞机场(小型)、靶场……

在学校除了学习和训练,谈恋爱是不允许的。陈赓校长制定过“两不准”,不准恋爱,不准结婚。我那届就有一个女生,很漂亮,因为恋爱被直接除名,她还是某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然后,每个星期会有一次班务会,要求“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当时是班长,被批得灰头土脸。

我们学校管理严,对各项事物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吃饭就有时间规定,我们班有几个上海人,吃不惯面食,吃得慢,班干部就得挨教官批评。我不得不板下脸,说他们几句,结果班务会就被批评为“军阀作风”,太严厉,要改变工作方式……

也不敢不严厉,部队有部队的规定。我们上大课经常要换教室,如果隔得比较远就要整队跑步过去,班长负责带队。有一次,空军工程系的一名班长看错了教室号码,带错教室,导致迟到5分钟,结果——这被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全院通报批评,班长受撤职处分。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和我同一批进去的,都有哪些高干子女,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当时都是属于“保密”内容。不过,据我粗略估计,应该占学生总数的6%~8%,从哈军工毕业的学生约有1.6万人,高干子女有1000多人,大多是在空军、原子弹、导弹研究等系。

大家对他们的印象是:大部分高干子女很普通,和我们一样,学习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少数几个作风不好,不好好学习,逃课、不上操。事实上,早在1961年,陈赓校长就做了一次调查,对象就是高干子弟学员,称大部分表现较好,不过存在程度不同的骄傲情绪。只有极个别生活散漫,吃吃喝喝,有时关起门来喝酒,抽高级香烟,成绩很差。

其实哈军工创办之初是为了朝鲜战争的需要,那些高级干部将子女送进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流血牺牲的。那些子女也很争气,是“硬碰硬”考上的。但1958年改保送后,“走后门”不可避免,一些素质差的干部子女就进来了。

甚至到了1961年,哈军工出现了一次有关高干子女的“招生风波”,惊动了周恩来。

1961年招生,走后门的干部子弟如大潮一般涌来,刘居英焦头烂额,将这种情况上报给总参谋长罗瑞卿,罗瑞卿又呈报给周恩来。两人对此事均做了批示,随即军委办公厅向全军下发文件,要求杜绝这种行为,这场风波震动全国。为此,刘居英得罪了不少首长。

于是从1962年又开始“硬碰硬”招生了。不过,1962年,哈军工又出了一件“大事”。

是一件与高干子女有关的案子,叫“陈东平案”。陈东平是某大军区上将司令员的儿子,花花恶少,据说高中时就在军区高干招待所单独住一间房子,专门玩弄女性。他1960年进入哈军工后,虽然收敛了一些,但成绩很差。他和毛泽东侄子毛远新同班,两人还是上下铺。1962年陈东平以生病为由休学半年,在家收听敌台,并和海外特务勾搭上,想外逃,结果被发现,立即开除学籍、团籍、军籍,实行劳动教养。这件事影响极坏,连毛泽东都大为震惊,责怪起毛远新没有多加注意。

哈军工为此写了一份“高干子女情况调查”,被毛泽东退回重写。这份报告将高干子女分为3类——进步、一般、落后。每一类列举9名典型人物,将“事迹”写上,并将家长曝光。9名“落后”学生的家长,有3位上将、一位中将、一位少将、两位省委书记、一位省长。那位省长比较突出,他的一儿一女都榜上有名。

哈军工高干子女的问题被全方位大曝光,不啻于一场“八级地震”。为此,一些被点名的高级干部大动肝火,一位大军种上将司令员指着刘居英的鼻子大骂。后来哈军工于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直至最后被拆分,也与此事件有一定关系。

当然,只是极少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后来“文革”开始,学校基本就乱套了,哈军工因为有这种特殊关系,成了当时的风向标,学校分了几个派别,校长老师纷纷被批斗。不过在1967年,学校27位干部子女,写了一张反对江青的大字报,又引起一场风波,6人被捕,后经周恩来过问才解决。再此后,就是1970年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采写/编译整理/读者来稿,欢迎转载!转载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