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10.2°C-11.8°C
澳元 : 人民币=4.81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什么类型的国产剧,最容易出爆款?

我觉得非“老少通吃”的年代剧莫属。

有鲜明的时代质感,也有真实的生活密度,还有跌宕的人物命运。

只要拍好了,极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自然会成为爆款。

之前那些经典的年代老剧就不说了,单是近几年,像《人世间》《大江大河》和《山海情》这些新出的年代剧,就接连引发了收视狂潮。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

不过,年代剧容易出爆款,也并不代表着每部年代剧都会成为爆款。

有不少国产剧蹭着年代剧的热度,却拍不出年代剧的精华,只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剧市场中,沦为炮灰。

最新播出的年代剧《新一年又一年》,便是如此。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2

一开始,我对这部剧集的期望还是挺大的,因为创作背景显示它的来头不小,是根据评分高达9.4分的《一年又一年》翻拍而来。

但耐着性子看了几集之后,我只想发问:这种辣眼烂剧,为什么要拍出来祸害观众?

为了缓解我在这部剧中经受的精神暴击,我找来了它的翻拍原作,也就是1999年就播出的《一年又一年》,打算洗洗眼。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3

一口气把21集全部看完之后,我的眼睛和精神果然受到了双重洗礼。

如果现在非要问我,像《新一年又一年》这样的烂剧,到底有何价值?

那么我的回答便是:要是没有这部辣眼烂剧,我还真不知道,许亚军竟然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部25年前的经典老剧,看看编剧在创作它的时候,都注入了怎样的巧思。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4

1997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国50周年,北京电影艺术中心准备拍摄一部献礼剧。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时任中心副主任的李晓明肩上。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5

说起李晓明,可能很多观众并不熟悉。

但要说到《渴望》《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这些经典老剧,估计很多观众都耳熟能详。

而这些作品的编剧,正是李晓明。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6

尽管在都市生活剧中著作等身,但李晓明不愿意重复自己,总想着在创作中有些改变和进步。

因此,在接到创作献礼剧的任务以后,他便打算另辟蹊径,以编年体的形式,来反映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7

而且,为了把这种编年体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李晓明还决定用1年1集的方式,从百废待兴的1978年,逐年讲述,一直讲到风雨同舟的1998年。

由于“一年又一年”是剧集的推进方式,且非常口语化和生活化,他便顺势把剧集的名字定为《一年又一年》。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8

用21集的体量,展现改革开放21年的发展历程,并非一件易事,这给李晓明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其中,最难逾越的,就是历史叙事和日常叙事之间的鸿沟。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9

在大众的认知里,献礼剧往往都是宏大且不接地气的,思想主题鲜明,但可看性却不高。

但李晓明却认为,一部电视剧能承担的任务是有限的,哪怕是有着编年体的形式,它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一部编年史。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0

所以,他希望自己写出来的剧本,能跟观众的生活更近一些。

不求写出一部风云变幻的史诗剧,只求写出一部能让寻常百姓产生共鸣的生活剧。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1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动笔创作剧本之前,李晓明先去北京图书馆里泡了一个月。

他把1978年到1998年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全都找了出来。

期间,只要看到有意思的消息,不管是国家大事、生活小事,还是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或是其他领域的报道,他全都会记录下来。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2

等到创作剧本的时候,再把这些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大小事件,融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此,便把历史的发展潮流跟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当然了,要想实现这种“以小见大”的效果并不容易,但创作经验非常丰富的李晓明,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3

同样是20年,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不同的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共鸣,李晓明选择了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家庭,即干部家庭林家,平民家庭陈家。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4

这样的选取,不仅把市民阶层的两端都涉及到了,也把“老中青幼”四个年龄阶段的人也囊括在内,涵盖面很广。

借由这些人物的成长过程,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平反昭雪、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历史事件,一一发生。

观众能从小人物的命运、小家庭的变化中,自然而然到感知到历史的变迁。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5

而且,为了让观众在这个城市故事中看到农村的巨变,李晓明还专门给陈家安排了一个农民亲戚。

这个农村表叔的每一次出场,都精准对应了当时的农村现状。

单独把这条线拎出来,就能串联出一部改革开放20年的农村发展史。

表叔吃面条也是一大名场面,放到现在绝对是顶流吃播。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6

另外,李晓明在塑造剧中的每个人物时,也都会严格按照“主题先行”的标准。

比如,剧中人物的行业选择和性格特征,都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有意为之的。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社会中最典型的那些人群。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7

让陈焕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为了借他之口,时不时地告诉观众,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是一种什么状况。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8

让陈焕的母亲做商店售货员,是为了借她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我国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变化。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19

陈焕的父亲,是一个电影放映员。

是因为李晓明想借这个人物的身份,尽可能地把那20年的中国电影脉络,梳理一遍。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20

而陈焕的女友林平平,一开始被分到电视台做编剧,也不是闲笔。

而是为了借她和林父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电影和电视之间激烈的行业竞争。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21

至于剧中的其他人物,他们的职业和性格,也都有其为何会如此的原因。

借由他们的经历,你会发现,现实故事中没有上帝的宠儿,每个人都会被历史的潮流裹挟着前进。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砂砾,但每个人也都是自己人生的绝对主角。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22

而借由他们的日常生活,你又能把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民生,以及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事无巨细地感受一个遍。

也难怪有人会说,这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百科全书”。

要没有《新一年又一年》,我真不知道,许亚军演过这么牛的年代剧 - 23

25年后,再来回看这部献礼剧,它就像是号着时代的脉搏创作出来的一样。

对于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它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对于未曾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它则是一次良好的历史教育。

但不管是否真实地经历过那些年月,我们都能通过剧集的推进,真切感知到祖国巨大的变化。

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变化,就是李晓明身为编剧,对建国50周年最好的献礼了。(撰文:叶时)

发布于:安徽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