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10.8°C-14.0°C
澳元 : 人民币=4.79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世界在下沉,《阿凡达 2》在扑腾

2022-12-16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Sir 终于去苟到能看到点映的这一天。‍‍

兴冲冲取了票,买了 3D 眼镜,坐在座位上的那一瞬间。‍‍‍‍‍‍‍‍‍‍‍‍‍‍‍‍‍

踏实了。‍‍

大致的口碑应该有所耳闻。

海外媒体早早夸上天—— ‍‍‍‍‍‍‍‍‍‍‍‍‍‍‍‍‍‍‍

最新、最伟大、最有深度、最让人窒息,类似词语铺天盖地。

烂番茄 82% 新鲜度,IMDb8.3 的评分。

国内不少 " 抢跑 " 的影迷也不吝赞美:‍‍

载入史册的第三幕!‍‍

你大爷终究还是你大爷!‍

你问 Sir 的感受?

坦白说,还在感受之中——

三个小时,还没怎么咂摸出味来,就这么过去了。

电影正式上映是今晚零点。

所以为了照顾各方影迷,Sir 必须先卖个关子,观影感受放在文末。

今天这篇属于360° 全方位解析。

没看过的,看过的,看过后立刻想看下一部的。

以及《阿凡达》的过去,当下,未来。

注意。

全体都有——

阿凡达:水之道

Avatar:The Way of Water

01

森之道‍‍‍‍

你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没看过 / 忘了第一部,直接看《阿凡达:水之道》(下略:《阿 2》)可以吗?‍‍‍‍‍‍

Sir 直接说,可以。

电影很贴心地在开篇 15 分钟,将之前的故事用细节填充进去了。

即使你将《阿 2》看做一个全新故事,也毫无割裂感。‍‍‍‍‍‍

但会缺少一些 " 乐趣 "。

什么乐趣,Sir 稍后再说,先给没时间重温的毒饭们简单划划重点。

《阿凡达》概念的出处。‍‍‍‍‍‍‍‍‍‍‍‍‍‍

故事背景是未来 2154 年的潘多拉星球,这是与地球生态环境相差无几的星球,唯一不同的是,潘多拉星球上缺少氧气,大气环境对人类并不友好。

星球的原住民,叫纳威人,他们所崇拜的祖先,也是电影里所提到的大地之母,伊娃。‍‍‍‍‍‍‍‍‍

每个村落、宗族之间都靠这一棵 " 树 " 维系。‍

纳威人拥有一条布满神经元的尾巴,让他们与家园树、动物、或其他纳威人产生某种意识上的缔结(类似共享云盘)。

纳威人是具有着强大肉体、丰富情感,以及注重宗族关系的生物体。‍‍‍‍‍‍‍‍‍‍‍‍‍

第一部讲的是人类 " 入侵 " 潘多拉。

这个 " 入侵 " 分两种:

一种是暴力的,因地球生态恶化,部分人类想粗暴地占领潘多拉,奴役纳威人。

另一种是温和的,希望通过理解和学习,与纳威人在潘多拉共存。

比如科学家格蕾丝博士(图右下,在《阿 2》里是琪莉的生物学母亲),通过人类与纳威人的 DNA 改造后,创造出来可以被人类精神控制的 " 阿凡达 ",也就是某种程度的 " 义体机器人 "。‍‍‍‍‍‍‍‍‍‍‍‍‍‍‍‍

所以《阿凡达》的故事主角并非地球人 or 纳威人。

而是两者结合的 " 异类 " 们。

它是印度教神祇以肉身形式出现的化身。在这部电影中,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技术,可以将人类的智力注入遥控的生物身体当中。(引用 卡梅隆)

就像男主杰克 · 萨利。

他曾是一名人类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下肢瘫痪,被迫来到潘多拉星球接替双胞胎弟弟的工作,操控阿凡达。‍‍‍‍‍‍‍‍‍‍‍‍

同时通过阿凡达的形态,他认识了这个星球上奥马地卡雅族的女孩——女主纳提莉。‍‍‍‍‍‍‍‍‍‍‍‍‍‍‍‍‍‍‍

女孩教会他在这个森林里生存的一切技能:

射箭、骑大鸟,对自然与土地的敬畏,对情感与内心的探索 ……

同时,也让他看见人类的自大。

杰克不得不服从长官迈尔斯 · 夸里奇上校的命令,作为 " 间谍 ",找出纳美人的软肋,让人类的拆迁事业顺利展开。

杰克被两股势力夹在中间。

他的阵营选择,便是《阿凡达》第一部的核心冲突。

结局必然是预料之中。

杰克被纳美人的团结与包容打动,成为领袖,反击暴力拆迁的人类。

反派迈尔斯咎由自取,死在荒野。

第二部由此接上:

反派通过科技复活成新版 " 阿凡达 ",同时保留着迈尔斯的意志与记忆,并且出场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战死的地方,愤愤地捏碎 " 自己 " 的骸骨。

大仇将报。‍‍‍‍‍‍‍‍‍‍‍‍‍‍‍‍‍‍‍‍‍‍‍‍‍‍‍‍‍‍‍‍‍‍‍‍‍‍‍‍‍‍‍‍‍‍‍‍‍‍‍

但。

时过境迁,此人已非彼人。

02

水之道

剧情先放放,讲讲第二个你们关心的问题:

特效,有当年那么震撼吗?

第一部可以说是十多年前 3D 电影特效的巅峰了。‍‍‍‍‍‍‍‍

第二部有没有到达现在的巅峰,说不好。

但可以肯定——

卡梅隆亲手掀翻了自己曾经创造的 " 极限 "。

临场感受很难用文字形容。

不过要说清楚《阿凡达 2》特效的震撼程度,Sir 仅需要给你们展现一点:

那恨不得塞进每一帧画面里的绝对自信。

镜头放大,更大,再大。

皱纹、疤痕、毛发、五官的微颤 ……

时不时就把镜头怼脸,调出他们瞳孔的颜色,让你直视他的眼睛,甚至眼睛里的倒影。

然后再傲娇地向脸上撒上阳光的斑驳,丝滑地掠过。

猝不及防——

箭,已经扎在你眼里。

这还是基本操作。

卡梅隆手里的魔法棒距离最大魔法值,还欠一种催化剂:

水。

好莱坞早就流传一条不成文的禁忌:拍电影,远离 " 水 "。

尤其是成本周期严格控制的商业大片——因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它既难以捕捉,更难以靠技术生成。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主动寻求技术突破的名导们,纷纷将自己的赌注往海里扔。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李安的《少年派》,到如今卡梅隆的《水之道》。

本来卡梅隆是有严谨计划的:三部曲,森林→天空→海洋。

越来越难。

而成片并未辜负卡梅隆的冒险。

仅从预告片和剧照看,电影里的海洋就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其中有技术的支撑,亦有关电影人的灵活与专注。

特效是不够的。

为了能拍出真的如海底的那种水流动态,剧组专门搭建了一个容积为 90 万加仑的水箱,并且布置了能模拟各种海洋力学环境的装置,能让演员在水底能真实的体会到海平面下的水流状态。‍‍‍‍‍‍‍‍‍‍‍‍

并且,卡梅隆还请来了专业潜水专家为演员们进行专业的闭气训练,凯特 · 温斯莱特居然达到了 7 分 14 秒的闭气时长。

说到这,未免又回到那个问题:

有必要吗?

尤其面对早已习惯,甚至厌倦了 3D 技术的观众来说,有必要吗?‍‍‍

Sir 的回答只能是:

去看,去感受吧。

去看纳威孩童在林间雀跃地蹦跶,看少男少女藏在眉间的情愫,看图坤那被浸湿的眼睛里,与海水融为一体又清晰可见的那一滴泪。

这些仅在银幕上闪过几秒,几帧的瞬间。

终会叠加成延绵的 " 长尾效应 "。

我是开始浅浅剧透的分割线

03

你子 · 我子

比起视觉上的一致好评,《阿凡达 2》的剧作还是有较大争议的。

有人说,故事落了俗套。

它的主线,不就是为了保护家人,与反派做斗争吗?

故事走向与人物设置,好像也都有些老套。

三个小时的时长,剧作基本上沿袭规整的好莱坞三幕式结构。

前一个小时在森林,铺垫危机的发生。

第二个小时来到海洋部落,学习并融入。

第三个小时,大决战。

再比如二儿子的人物弧光。

从一开始的孤独边缘,不受父亲认可,最终因为兄长的死而触发成长,被父亲看见。

同时,和第一部他的父亲一样,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倾心于他的特别。

没错,就是好莱坞套路。

但神奇的是,它又是如何同时做到如此好看又感人的?

好莱坞经典套路沿用了这么多年,自然立足于它对于观众最佳观影体验的科学研究。

框架摆在那,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好。

一个俗套的故事主线,卡梅隆和编剧团队却用了非常多的细节、隐喻、人物对照组来丰富它。

节奏方面,大的起承转合,小的高潮不断,三个小时全无尿点。

而在结构方面——

《阿凡达 2》处处都是镜花水月般的 " 对照组 "。

纳美人与人类,叙事双线并进。

最突出是两组父子:

杰克 & 二儿子洛亚,上校迈尔斯 & 蜘蛛。

洛亚与蜘蛛这两个新一代年轻人身上,都存在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一个不讨父亲喜欢,一个没有父亲,他们都在" 寻父 "。

人物与动物之间,也有对照与隐喻。

因为年轻莽撞而被种族误解、驱逐的图鲲,和洛亚同病相怜。

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是卡梅隆为续作挖的坑。

杰克收养的格蕾丝的女儿,琪莉。

她没有父亲,由母亲单独孕育而生——这样的出身被赋予了 " 救世主 " 意味。

电影里她频频显示出一些独特的力量。

第一次潜水就显示出天赋超群。

可以控制海洋生物,并且,她声称自己可以感知到圣母伊娃的存在。

她的名字 Kiri,在英语里与 key 谐音,意为" 关键 "。

子一代成长为后续故事的主角后,预计她将起到关键作用。

人类孩子,蜘蛛。

电影最后的大战中,失去长子,失控的纳提莉挟持了蜘蛛与迈尔斯对峙,并差点置他于死地。

" 用你的儿子,换我的儿子 "。

同时,也应对了大儿子是为了救蜘蛛而牺牲。

纳提莉失控杀人,躲在一旁的蜘蛛目睹了她血液中爆发的兽性,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那么在这个家庭里,纳提莉反而成为了蜘蛛眼中的异类。

养父杰克本是人类,几个孩子也都有人类的血统。

只有养母纳提莉,是纯种的纳美人。

那么此次事件之后,蜘蛛将如何面对这位养母?

从他偷偷放走迈尔斯,某些种子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

这个人物后续的发展和转变,将会是重点。

目前释出的信息来看,《阿凡达》要拍五部。

卡梅隆说,自己要打造一个《指环王》那样的系列史诗。

△ 图源:微博 @TNABO 北美票房榜吧

从电影里一位女将军的口中我们得知,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在潘朵拉星掠夺资源。

地球加速衰亡,人类的意图是彻彻底底地殖民、移民到这里。

战争将会愈发扩大。

新一代的年轻人物,完成最初的登场亮相与成长。

《阿凡达 2》不仅要写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更是一部宏大史诗中,具有铺垫意义的一集。

04

软肋 · 盔甲

就单部来看,《阿凡达 2》里的一句台词,是整部电影的理解核心。

孩子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盔甲

△ 图源:微博 @TNABO 北美票房榜吧

从预告片里也可以看出来,家,一直是高频出现的词汇。

十多年之后,再一次的视觉革命还未诞生。

《阿凡达 2》的故事内核变得更加朴素。

卡梅隆对此很坦诚,是的,《阿凡达 2》就是一部 " 美式合家欢 "。

相较于第一部,《阿凡达 2》是一部可以跨越代沟的合家欢电影,观众可以带入父母的角色,也可以带入子女的角色。

某种意义上,这是卡梅隆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诸神落幕的时代。

当观众还期待向前看的时候,他自己先回到了原点——

影片最后那段阿凡达版《泰坦尼克》。

好莱坞,上世纪黄金时代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称号:造梦工厂。

与欧洲电影追求艺术上的曲高和寡。

好莱坞信奉的理念是:人人都可以做梦。

即,用完善先进的工业体系,认真打磨出一个人人都能理解、沉浸、感动的精彩故事。

在阿凡达上映前两个月,卡梅隆的一段话也曾引发不小的争议。

" 漫威和 DC 里面的角色不管年纪多大,行为都像大学生。"

卡梅隆的意思,并非瞧不上漫威电影情感内核的俗套。

而是,它们人物故事塑造的敷衍,无法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共情到这些情感。

" 他们看上去有各种情感关系,但实际上没有。"

" 这些角色体会不到,我认为电影不是这么做的。"

这也让 Sir 想起近几年被多次提起的一些名字:马丁 · 斯科塞斯、雷德利 · 斯科特 ……

好莱坞这一代创造过辉煌的老导演们,技术和形式上总是在创新的。

但他们始终相信,故事、人物与情感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不用多复杂,多艰深。

一定要真挚。

即使是卡梅隆这样的技术狂人,他的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

当时革命性地运用 " 动作捕捉技术 ",重现著名灾难场景。

内核呢,不 " 俗 " 吗?

在一个人人都想标新立异的时代。

难的却是返璞归真。

就像《阿凡达 2》结尾。

在杰克与纳提莉连接海底生命树,正式加入海洋部落的重要时刻。

他们看到了什么?

不是什么宏伟的神迹、预言,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视觉盛宴。

恰恰是一场再简单朴素不过的,家人团聚的美好幻梦。

你可以说《阿凡达 2》在文本层面的俗套、安全。

但文本之外,我们又是如此需要一部《阿凡达 2》。

是的,它有缺点。

但 Sir 想用一种更准确的说法:这是一部突破与局限同样明显的电影。

个人的局限。

你能在它身上看见传统好莱坞过去辉煌的剪影,像拼图般散落在故事当中——《沙丘》的历史隐喻,《教父》的家族宿命,《指环王》的史诗框架,《泰坦尼克》的场景致敬 ……

而当卡梅隆希望将这一切都装进那颗腾空而起,蔚蓝色的纳美星球时。

站在美好的愿景面前,Sir 猜测,他做好了暴露其个人局限性的准备。

所以哪怕设定里埋下了不少逆反常规的爆破点:肉体与意识割裂的反派,身份模糊的人质,甚至 3D 革命在电影内外造就错乱的互文 ……

这些命题每一个都值得深入。

但终究,卡梅隆还是自觉地将这些火苗一一掐灭,并让它们服务于影片整体节奏,收束于更普世的价值。

如果说这是他作为项目发起人的长远选择。

那么,接下来有些事,完全超出预料。

《阿凡达》续集的开启曾有一个大前提——完全的 " 中美合拍 "。

卡梅隆甚至拟好了几部续集的故事大纲,实景拍摄计划,并准备加入我国演员。

只是后来我们知道。

这个更大的愿望因特殊原因无法实现,项目推翻,剧本重写。而如今成片里仅有的中国元素,只剩一些以中国风景为灵感的特效场景。传闻中加盟的华裔演员杨紫琼,Sir 确实没看到,据 IMDb 资料显示她的角色在《阿凡达 3》才会出现。

卡梅隆努力想推开的那扇门,又被重重地挡了回去。

这是时代的局限。

可曾经,门里的光,恰恰又是时代反射出来的。

《阿凡达》过去的技术革新,如飓风般席卷全球,跟正在蓄力向上的中国电影市场产生强烈对流。二者相遇,瞬间加速了之后十几年的市场化,全球化,当然伴随各式魔幻泡沫。

但依然能清晰感知——

电影会变得更重要,这不仅对于卡梅隆,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如今呢?

电影的确更 " 重要 " 了,但重要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它辐射开来,模糊的立场。

我们对它揣测而非感受,肢解而非理解。

Sir 前段时间看见一张有关卡梅隆的黑白老照片在刷屏,那时全国号召去看《泰坦尼克》,还是无删减版。

过往在这一刻散发黑色幽默的意味。

应该认识到了——

时代不会生产 " 光 ",却会暗中拨弄着我们奔赴 " 光 " 的方向。

这可能是所有人的局限。

卡梅隆更早意识到了这一点。

抛弃杂念,转头,将自己扔进熟悉的光影、特效、剧本里。

而之于你我。

如果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撕裂与凝滞的泥潭之中。

那么。

何不酣畅淋漓地经历一场冒险。

毫无障碍地沉浸一场幻梦。

让那束光尽量晚一点熄灭。

这,或许更重要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M 就是凶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