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1.4°C-12.9°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2022-06-1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回答谁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时,相信绝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会是母亲,毕竟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并带着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母亲和我们的联系无疑最为紧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也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业发展,她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为孩子付出一切。

每个人的心智都是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年幼的我们分不清善与恶,也无法明辨是非,所以在那一阶段,母亲的意义非同小可,她们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孩子奉为真理。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1

然而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拥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有的时候一个错误的观点甚至会毁掉孩子的光明的前途。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有一名学者名叫阿尔弗雷德,他表示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不幸福,那么他将要花费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那段不幸的经历。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真正毁掉一个人的并非原生家庭,而是其可怕的母亲。

一部分人一旦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孩子变身为父母,他们就会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毫无节制地朝着孩子撒气发泄情绪,他们压根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对待,对于他们而言,孩子只不过是取乐的玩具而已。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2

比残缺原生家庭更可怕的其实是这三种有毒的母亲。

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有一类母亲往往会展示出强大且旺盛的控制欲望,这种欲望大多体现在亲密关系中,其实父母子女这种代际关系里。

由于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所以许多母亲都渴望干预子女的生活,甚至是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这种行为大错特错,因为一个人如果强行插手别人的人生,那么她一定会给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3

孩子在成年之前由于不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所以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没有经济来源,自然也不具备话语权,再加上中国非常讲究纲常伦理,孩子如果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孝顺,如此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显得正常又合理。

一些母亲觉得自己是家长,她们在社会阅历和智慧方面都要远远超越孩子,不仅如此,她们还单纯的认为晚辈就应该无条件的听从她们的话,哪怕此时孩子已经成年,可她们依旧不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总是固执己见,私自替别人做决定。

比如某些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纵使诞生出了一个天才儿童,也有可能因家长的见识短浅而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致使孩子早早就辍学打工。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4

孩子如何发展应由他们自己决定,母亲一味的控制孩子的人生,只会让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恶语相加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家长认为打骂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这么做不仅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教育孩子本没有错,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社会经验做判断,有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做错,只是双方存在着想法上的差异。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下,他便很难形成健全的性格,再加上一味的辱骂会让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当他认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愈发的疏远母亲。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5

肢体折磨体罚

许多家长都不知道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她们只会用暴力手段迫使孩子屈服。

屈服的孩子未必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可能只是因为疼痛而不再做出类似的事,与此同时,他们的性格会越来越自卑,做事唯唯诺诺,不再表露出真实想法。

教育孩子的最佳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是适当的交流与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如此一来才能解决根源问题。

有三种母亲,比残缺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极易“毁掉”孩子而不自知 - 6

家长是一种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拥有那么多的特权,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大家一定要时常反思自己的一举一动,如果你只是把孩子当成发泄情绪的垃圾桶,或是以后的养老保障,那么你迟早会为自己犯下的错付出代价。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