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11.8°C-11.9°C
澳元 : 人民币=4.79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2022-03-30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3月28日,时隔四年重新现身华为业绩发布会的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这样形容自己归国后的感受。

这是孟晚舟归国后首次公开亮相,发言近12分钟,语气沉静。

提问前,主持人提醒,“今天不会回答关于孟女士个人情况的问题。”

但人们仍然非常关注孟晚舟的感受。在她身处异国、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的三年中,华为同样遭受着来自美国的诸多限制,业绩发生巨大变化。

2021年是华为承压最明显的一年。孟晚舟介绍,华为全年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降28.6%。对比华为历年年报,这是其2006年公布财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销售收入下跌。

但她认为业绩整体符合预期、财务韧性增长,“华为已穿过黑障区。”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 1

3月28日,孟晚舟出席华为2021年业绩报告会。

信心大多来自华为对华为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新业务的投入。业绩说明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多次强调,“华为的问题,不是靠节衣缩食能够解决的。”

但目光长远的同时也要顾好脚下。华为损伤最重的是手机、平板等业务,2020年,时任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预计,手机业务当年收入接近500亿美元。据此测算,该项业务占当时全年营收的比例超过三成。

重要收入支柱被折,新兴业务能否撑起华为?

手机,收入支柱受重挫

消费者业务的腰斩,是华为2021年业绩骤跌的最大成因。华为分为三大业务板块,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及消费者业务,其中,消费者业务近年营收占比大多超过50%,手机贡献了大部分收入。

基数大,变化直接关乎整体。2021年,消费者业务收入2434.3亿元,同比下降49.6%,是三大业务中跌幅最大的板块。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 2

华为2021年业绩。

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滑坡。

身处其中的人最能体会到温度变化。李源(化名)在一座三线城市经营华为授权店,华为2021年业绩发布后,他发了条相关的短视频,配文中强调,“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

他最近没心情经营账号。2020年9月开始,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制裁的压力开始外显,手机出货受限。店铺级别不够,分到他手里的机器数量越来越少。

《凤凰WEEKLY财经》了解到,2021年中,华为手机缺货现象已经明显。一名一线城市华为门店工作人员表示,即便其店铺级别较高,手机现货也仅有四台,一些热门机型已断货月余。

能分到李源手里的手机,也是4G机型。5G芯片不可获得的前提下,为维持手机业务,华为在2021年勉力保持新机发布节奏,推出4G版本的P50及Nova 9等机型。

但5G手机已低至千元档,4G机型的吸引力毕竟有限。华为缺位后,市场迅速被瓜分,出货量跌出全球前五,在多家机构公布的研究报告中,与诸多非一线厂商一起,被列为“others”之列。

为尽量延长手机生命线,华为陆续推出多项新举措。

推出二手手机是方案之一。在华为官方商城,其2021年上线“华为认证二手机”。官网称,其是“由华为与认证合作伙伴推出的高性价比系列产品”。

鸿蒙系统是留住老用户的重要手段。2021年6月,华为正式公布Harmony OS 2,宣布华为手机、平板等近百款设备将陆续启动升级。

华为对Harmony OS 2的野心远在手机之外。作为面向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系统,其被视为华为在物联网时代的基座式业务。截至2021年底,搭载 HarmonyOS 的华为设备超过 2.2亿台。

不过,增强华为现有机型竞争力也是其任务之一。在发布4G版本的P50系列时,华为多次强调鸿蒙系统的智能体验。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也抱有期待,“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 “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但补救措施难抵挡颓势。行业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0%,同比下降68%。苹果、小米则分别实现47%及40%的增幅。

自有产品供给跟不上,华为还通过“华为智选”扩大可销售的手机产品。

在李源的门店内,“华为智选”区域内,中国联通手机品牌“优畅享”,中国移动终端品牌“NZONE”,中国电信终端品牌“麦芒”、雷鸟等品牌均有部分机型在售。

《凤凰WEEKLY财经》记者搜索发现,在华为某线上销售平台中,也设有“智选手机”专区。

华为希望留在手机市场的牌桌上。其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坚持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1+8+N”战略。在现有物联网建设中,手机仍是最主要且最便捷的入口,“我们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我们的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徐直军在2021年9月表示。

授权店们更为迫切。眼见着门店逐渐冷清,李源尝试过宣传华为手表、智慧屏、智能音响等生态产品,消费者却不太买账,“大多还是冲着手机来的”。

入局智能汽车,能否补上窟窿?

“2021年,我们活下来了,2022年继续求生存。”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业绩报告会上展示了一张图片:陡峭冰川间,一人正艰难攀登。“我们还要为生存而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他说。

摆在眼前的要务,就是寻找新的增收点。手机业务受挫严重,华为需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顶上来。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 3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2022年继续求生存。”

智能电动汽车的风口已不用过多证明,多家科技企业纷纷入局,试图赶上风口。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手机是一个高频、刚需、海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智能电动汽车单价高、价值感高,是唯一能够弥补手机缺失的产品。”

华为也舍不得长期积攒的线下渠道资源。手机供给不足、IoT设备吸引力有限,华为希望通过在门店卖车留住高级别的经销商。

这是华为2021年站在聚光灯下的业务。自2019年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后,华为2021年动作频频,先后和小康股份、长安汽车、北汽蓝谷、广汽集团达成合作,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华为造车”的传闻始终未断过。在各场合出现时,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郭平解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平台供应商,包括HI(Huawei Inside)及华为智选,另一种是提供智能座舱、4D成像雷达等零部件。

其中,与赛力斯合作的AITO 问界 M5属于华为智选模式,由华为提供销售渠道。其与北汽及长安以Huawei Inside模式合作推出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长安阿维塔11等,采用华为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自动驾驶系统。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 4

相较而言,AITO问界M5中,华为参与更多。2021年12月23日,华为在自家发布会上推出AITO问界M5,这是其与小康赛里斯合作的第二款车型。余承东提到,“双方将实现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深度合作。”

但行业普遍认为,这款车的主导权基本都在华为手里,赛力斯相当于代工厂,“几乎只用了赛力斯的牌子”。讨论愈演愈烈,小康股份在投资者交流会上也做出回应,“小康不是代工厂,也不做代工厂。”

有关华为是否造车的疑问,并未随着AITO问界M5而消散。

2020年10月,华为CEO任正非曾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明确“华为不造整车”。不过,这份文件有效期为三年。

在文件有效期内,华为仍将坚持“供应商”身份,从造“好车”与“卖好”车两方发力。

2022年,将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交答卷的时刻。

按照计划,华为与各汽车厂商合作车型将于2022年量产交付。其中,北汽蓝谷曾公告称,2021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华为HI版车型,但目前已延后。北汽蓝谷近日表示,具体交付时间将于近期宣布。

可预见的是,这些车型的市场表现,将直接影响其智能汽车业务表现。

在“卖好”方面,余承东对华为线下资源颇有信心。其表示,2022年,华为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作为对比,造车新势力中的小鹏、蔚来及理想在2021年的交付数量均不超过十万台。

要达成这一目标,挑战不小。目前,华为门店在售车型为问界M5。小康股份产销快报显示,2022年1月及2月,其新能源车型销量分别为3520辆及3229辆,其中包括赛力斯SF5、问界M5等车型。

云业务承压

三大业务中两项收缩,2021年,营收贡献最小的企业业务成为唯一正向增长的板块。

回答“哪些新业务能成为未来增长的火车头”时,孟晚舟提起了华为云。她首次分享了华为云的营收数据:2021年,该业务营收201亿元,同比增长34%,带动企业业务同比增加2.1%。业绩报告中,对该项业务的描述是“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持续、高速,这对华为而言尤为重要。

研发投入是华为2021年业绩说明中的重点。郭平多次强调,“依靠压强投入研发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孟晚舟在发布时表示,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约束。

晚舟重启,华为“穿过黑障区” - 5

孟晚舟在业绩报告会上表示,“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约束。”

日子不好过的情况下,华为仍然保持了高研发投入。2021年,其研发投入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

孟晚舟尝试用“净现金”的概念说服大家“资金充足”。即,以现金及短期投资减去有息负债,华为在2021年的净现金较2020年同比增长11.9%。

但高研发成本下,消费者业务收缩严重,靠“家底”不是长久之计。考验的是华为能否找到新的增长业务以支撑。

华为云被寄予厚望,被称为华为打造的“黑土地”。2021年,华为云四次调整管理层,加大攻抢力度。

郭平在年报会上提出,华为云已经完成三年前制定的目标,即成为全球前五的云厂商,现在要进一步缩小与全球前两名亚马逊和微软云服务的距离。

2021年4月,华为企业BG副总裁陈帮华曾表示,华为企业业务2021年的销售目标要突破200亿美元,并在2025年达到500亿美元。

这是不小的挑战。年报显示,该项业务在2020年的销售收入约为147亿美元。也就是说,按照目标测算,华为企业业务需用五年时间实现翻倍。

从2021年表现来看,华为云业务尚未实现目标。该年内,华为企业业务营收约为160亿美元。

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正日趋激烈。华为云将收入重点回归国内时,字节跳动在2021年12月正式进军公有云市场,携巨大流量入局,加入与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的争夺中。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显示,2021年,阿里云排名第一,占中国云基础设施支出的37%,华为云的市场收入同比增长67%的同时,腾讯云与百度云也以同比增长55%的速度奔跑。

发言最后,郭平的最后一张PPT上写着,“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这样我们才有未来。”未来想的是美好。

但眼下梗在“花粉”们心头的问题仍然是,华为如何熬过当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ID:fhzkzk),作者:司雯雯,36氪经授权发布。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