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3日 15.1°C-15.7°C
澳元 : 人民币=4.8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2021-07-13 来源: cnBeta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聂淑芳

采访专家

董圆圆(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副教授)

6月10日,一项题为《A rat model of pregnancy in the male parabiont》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作者系海军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该论文未经同行评审,也未正式发表,但经媒体报道后在6月19日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部分网友戏称,“男性怀孕”指日可待了。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1

(图片来源:pixabay)

但该论文在生物伦理方面引发了不小的争议。7月1日,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张荣佳在学术交流平台PubPeer上表示,在谨慎的考虑后,已向bioRxiv提交撤稿申请。然而,在最近的另一条留言中,作者又称已向平台申请停止撤稿。

研究者是否成功让公鼠“怀孕产子”?这项实验为何会引发关于科学伦理的争议?

“公鼠怀孕”实验是如何开展的?

根据作者发表的论文,研究者采用了四个步骤,成功在雄鼠身上构建了一个“怀孕鼠模型”,并非简单地让雄鼠能像雌鼠一样受孕、产子。

具体来说,研究者首先通过手术,将雄性大鼠(经过去势)和雌性大鼠背靠背连接成“连体鼠”,使二者可以共享血液。

通过血液的互通,雌鼠为去势雄鼠提供了一个“雌性微环境”。手术6周后,去势雄鼠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已经与雌鼠类似。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2

该论文中“连体鼠”示意图(绘图/王雪莹)

手术8周后,科研人员将另一只健康雌鼠的单侧子宫移植给“连体鼠”中的去势雄鼠。待其伤口愈合后,研究者从第三只雌鼠体内提取出胚胎,再将处于囊胚期的胚胎分别移植给“连体鼠”雄鼠的移植子宫和雌鼠的原生子宫里。

胚胎移植三周后,研究者对共生体中“怀孕”的雄鼠进行剖腹产,获得后代小鼠。

根据论文,此次实验共有46对连体大鼠,并有562个胚胎被移植到雌鼠子宫,280个胚胎被移植到雄鼠移植子宫。其中雌性大鼠子宫中有169个胚胎发育正常(30.07%),雄性大鼠移植子宫中有27个胚胎发育正常(9.64%)。

在46对连体鼠中,25对在雄性或雌性中均无正常胚胎,15对只在雌性中显示正常胚胎,6对在雄性和雌性中均显示正常胚胎,没有只在雄性中显示正常胚胎。

最终,移植至雄鼠子宫中的280个胚胎,成功“分娩”出10只幼鼠,它们随后都成长为大鼠。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3

研究者发现,由连体的雌鼠、雄鼠生育的幼崽,主要器官(如心、肝、脑、肾)未出现明显异常(图片来源:bioRxiv)

对于这10只“非标”生育的幼鼠,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它们的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但体重增长有“正常雌鼠后代>连体雌鼠后代>连体雄鼠后代”的迹象。

如果以幼崽成活率进行对比,“雄鼠当妈”的前景也并不乐观。研究结果显示,连体雄鼠分娩的成功率为3.68%。

“连体鼠”难以转化为现实

“公鼠怀孕”登上热搜后,围绕这一实验的争议之声不断。人们提出的质疑之一是:该实验是否可以被视作实现“公鼠怀孕”的真实案例?

对此,有专家指出,本次实验里生育的雄鼠并不是人们常规理解的“雄性”,而是“雄性共生体”。当雄鼠经过阉割,并和雌鼠拼成一只“连体鼠”后,雄性共生体这一部分的体液激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此刻的“雄鼠”,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雄鼠,更不是公众所认知的“雄性”。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4

该研究中的连体实验鼠(图片来源:bioRxiv)

另外,即使本次实验中雄鼠确实孕育了幼崽,但类似的操作很难在其他物种身上复制,因为该实验使用的是非常特殊的实验动物——近交系大鼠。

原来,在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中,为了尽可能避免潜在的免疫排斥反应,科学家会使用高度近亲的实验动物进行交配——这些实验动物的血缘关系非常近,需要至少20代以上的连续全同胞或亲子进行交配才能培育出来。

正因如此,近交系动物都有着非常高的基因纯合性和稳定性,在实验中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近交系动物多为大鼠、小鼠和豚鼠等实验动物。因此,“连体鼠”实验的方案若要应用于其他动物,目前还有困难。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5

连体鼠并非本研究首创。曾有研究者将老年和青年实验鼠“连接”,以开展生物体衰老机制方面的研究(图片来源:nature.com)

科学研究岂可罔顾社会影响

有网友指出,实现“公鼠怀孕”不仅需要阉割雄鼠,同时还要“牺牲”三只雌鼠,分别用以供给血液、子宫和卵子,其操作既残忍又低效。

网友中的支持者则认为,公众不应将社会观感代入科学领域,公众以直觉化、情绪化的认知解读科学未必严谨,毕竟后者更多地是站在道德和伦理角度去衡量科研价值。

论文第一作者张荣佳曾在PubPeer上表示,团队开展该实验“仅仅是出于好奇心”,自己“只是科学研究者”,所作所为也“只是想单纯做实验”“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强调,请停止将大鼠模型与人类联系起来。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老鼠可以近交繁殖,老鼠有两个子宫,老鼠的后肢对缺血有很强的抵抗力。这些是建立这个模型的基础,但人类没有)。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6

论文第一作者张荣佳在PubPeer上解释,公众可能对研究结果有误解。“如果实验结果正确,这几乎是给人类男性怀孕(的想法)判了死刑”(本图是对PubPeer原文的翻译,来自“艾思学术”)

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单纯由科学家引导的科学实验,的确出现过有损人类长远利益的反例。科学的发展需要社会伦理的督导,科学家的行为更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的约束。

“当不能确认一项研究的利是否能远远大于它的弊时,我们还是会秉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负责人董圆圆副教授告诉记者。她认为,想要更全面地衡量一种技术对全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必须使其首先经过学术界的伦理审查。

上热搜、撤稿、又不撤了……“公鼠怀孕”之争为何一波三折? - 7

生育幼鼠后,实验者又对成年鼠进行了分离(图片来源:bioRxiv)

“科学家的专长在于科学而非其他。而在伦理审查中,包括社会学家、法学家、伦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会参与其中,去全面评价和衡量一个实验的社会效果,而不只是科研效果。”董圆圆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中国科学报》的刊文中指出,网友的“围观”对于科技发展与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约束往往要靠舆论起作用”。他认为,科学家的长处是在知识而非伦理,因此科技伦理审查需要引入科学界之外的人,“科技伦理审查就是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判断科研工作是否违背伦理准则”。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