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20.8°C-21.8°C
澳元 : 人民币=4.86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2020-07-23 来源: 婚姻与家庭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

作者:徐炯权 编辑:何欣洋

图片: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国内传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走进公众视野。

殊不知,她的丈夫郑树森也是一位院士。他是国内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夫妻俩先后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2

这是一对相知相爱45载的夫妻。

妻子除夕夜紧急出征武汉调研新冠疫情,丈夫掌勺做年夜饭为她送行;

妻子在抗疫前线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丈夫遥发视频以示祝贺,言语间都是自豪;

妻子春节后率专家团队武汉会诊救治危重病人,丈夫打着雨伞,穿越人海牵起她的手,因她平安归来笑开了花。

令人心生羡慕的恩爱背后,

这对院士夫妻又有着怎样的超级情感世界呢?

01

三次送妻子

上“战场”的丈夫

除夕夜过后,

一张朋友圈的截图在网上“霸屏”: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3

“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

发这条朋友圈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兰娟院士。

此时距离她从北京回到杭州的家不过5小时,而一天之后,她又将踏上赶赴武汉抗疫一线的航班。

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曾经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正拿着菜刀细细地切姜丝。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4

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这对夫妻却面临分离。

但为了心中的大爱和医者的责任,他们尽力支持彼此的事业。

这个小家因医而学志同道合、心有灵犀,但也因此,郑树森曾忍着不舍,3次送妻子上“战场”。

第一次是“非典”时期,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果断做出对杭州密切接触“非典”患者的11万人进行隔离观察的决策,使整个浙江省既没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在与非典的“殊死搏斗”期间,郑树森时常亲自送妻子赴疫区救治病人。

当年,很多人对李兰娟的做法颇有微词,觉得她反应过度,但郑树森却坚信妻子的判断,相信妻子在关键时刻的“硬核手段”。

在浙江发现首名“非典”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非典”病毒,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 H7N9禽流感疫情。

4月8日晚8点半,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领导电话,说镇江一位 H7N9危重病人是怀孕5个月的孕妇,急需她前去会诊。

“那晚我带着专家组出发时,树森送我到车站,就说了一句话,他嘱咐我晚上注意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了。”李兰娟说。

赶到镇江已是凌晨一点,穿上防护服检查完病人情况后,李兰娟向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二平衡”治疗原则,让他们照此方案给患者治疗。

会诊结束后她立刻赶回杭州,小憩了一个多小时,上午8时她又出现在实验室里。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5

李兰娟带领的项目组研究发现,H7N9疫情中82%的患者都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并实验证明活禽市场就是病毒来源。在她的建议下,政府关闭了活禽市场,减少97%以上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73岁高龄的李兰娟再度“出山”。

疫情远比想象的严重,1月22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顶着压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全城封闭。

封城,意味着“壮士断腕”,意味着武汉的一切都会停滞下来。

但是李兰娟不犹豫也不害怕,她身上严谨敦厚的学者气质以及杀伐果断的魄力,给众人吃了一个定心丸。事实也证明,武汉封城对于抑制疫情扩散是恰当且必要的。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6

1月26日(大年初二),李兰娟主动请缨前往疫情一线,心系妻子的郑树森一直送到机场的登机口。

疫情稍稍稳定后,李兰娟回到家暂作休整,但2月1日的电视会议结束后,她毅然决定带领专家团队重返武汉。

再次出发的那天,丈夫郑树森跟在她身后拎包送行,依旧是默不作声,依旧是满眼关怀……

年过七旬的老伴日夜战斗在防疫一线,郑树森也担心得吃不好饭。

他发微信嘱咐:

“你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注意休息啊。”

李兰娟回复:

“放心吧,到战斗结束,我一定会安全归来的。”

02

由“赤脚医生”到院士

志同道合就是爱

“我和树森从相识到结婚,既平淡也有一些传奇色彩。按如今的话来说,我们可是典型的姐弟恋哦。”李兰娟院士一口典型的浙江绍兴话,笑声悦耳、温温和和地说开了。

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热爱读书的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那年正逢高考被取消,李兰娟只能回家乡当“赤脚医生”,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亲自上山采药材,背着医药箱徒步乡里,守护着400多户村民的健康。

6年的基层磨练,不但让她具有了坚强的意志,也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医术。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在这里,她认识了同样被推荐来校深造的“赤脚医生”郑树森,一个比她小4岁的腼腆男生。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7

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专业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通过慢慢接触与了解,两个热血青年相爱了。

李兰娟大学毕业后成为浙医大一附院的医生,郑树森则留校任教。

尽管同在一个单位,但他们卿卿我我的时间并不多,两人的恋爱话题除了医学也几乎没有别的,一个在手术室,一个在实验室,每天工作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

经过5年的爱情长跑,李兰娟与郑树森终于走到了一起。

“我还记得是5月1日,我们是在家里举办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结果婚礼当天下午,树森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突然病重。”

李兰娟听后主动提出陪丈夫回老家,由于当时没有杭州直达龙游的火车,夫妇俩只得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

他们带着铺盖卷儿往火车站广场地上一铺,便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天亮赶车时,看着李兰娟疲惫的面容,郑树森一直在说对不起,心里也沉甸甸的。

不忍看丈夫如此内疚,李兰娟打趣道:“你知道吗?其实昨晚我睡得挺香的,还做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梦,梦见我们养育了一大堆儿女。”

妻子的幽默,让郑树森终于忍不住笑了。

婚后,李兰娟与郑树森每天依旧过着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从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两个小时。

早餐,是他们一天中唯一一起吃的饭。

但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则是围绕器官移植、病毒疗法以及国际先进医学技术……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8

他们的浪漫来自志同道合,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学术讨论,对他们来说却是彼此最相濡以沫的日常和最动人的情话。

之后,李兰娟与郑树森相继有了两个儿子。夫妇俩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两个孩子,使得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独立生活。

稚气未脱的大儿子郑杰更是懂事负责,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骑自行车接送弟弟上学。

因为醉心于工作,李兰娟与郑树森没有时间一起游山玩水、诗情画意:“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多年了,树森却从未和我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9

李兰娟说,她知道郑树森喜欢婺剧,反倒是时常抽时间陪他一起看。

“多少人说夫妻是床头吵架床尾和,但我们相知相爱45年,居然没有吵过一次架。”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对大忙人每天都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他们却总能创造机会见面,因为不管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在单位等李兰娟,然后载她一起回家。

03

“医学狂人”

比翼齐飞

在事业上,李兰娟与郑树森这对被大家称作“医学狂人”的院士夫妻,可谓是势均力敌、比翼齐飞。

“如果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我会把病人转给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他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到我们这里先尝试人工肝治疗。”李兰娟说。

这种“夫妻转诊”在他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却常常让病人觉得意外地幸运: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两个人给治疗方案,这是多大的荣幸啊!

夫妇俩对于肝病都十分挂心,20世纪80年代,国内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

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但苦于医疗方法有限,始终摸索不到治愈方式。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试验,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挽救了无数个家庭。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医学界,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还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0

而郑树森院士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更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科医生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不到20%。但经过树森和其他专家的努力,以肝移植为例吧,存活率提高近3倍。”李兰娟很自豪地说道。1991年10月郑树森作为第一助手参与的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1

“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树森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如今自己已是国内知名的传染病专家,但说起丈夫的医学成果,李兰娟透着骄傲和自豪。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2

她说,

2001年,丈夫为一例9月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移植,创了当时国内儿童亲体肝移植年龄最小记录,下半年,他还施行了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

2007年,他为一个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亲体肝移植,再次刷新中国大陆年龄最小儿童亲体肝移植记录……

2001年,郑树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年后,李兰娟当选中国医药卫生学部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工程院院士。

而就在3年前的2017年,郑树森还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我们家树森的学术成果尤其丰硕啊。”

结婚几十年,李兰娟每每谈到丈夫,言语里依旧是满满的欣赏与爱慕。

李兰娟、郑树森这对院士夫妻,不但秉行着医者仁心的原则,还致力于培养杰出医学人才,捐资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设立了“树兰医学奖”,目的是重点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3

2020年3月31日,与新冠肺炎鏖战58天的李兰娟院士随浙江医疗队1000多人正式撤离武汉。

那天杭州阴雨绵绵,在迎接返浙医疗队的人群中,郑树森左手捧着一束鲜花,右手高举雨伞。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4

他想第一时间看到妻子,把眼镜擦了又擦:“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我们家的李院士平安归来,我感觉非常高兴和激动!”

李兰娟一下飞机便在人群中看到了丈夫。“我知道那天他会来,但我没想到自己会这么高兴。”惊喜之余,他们的手早已经紧紧地握在一起。

让1200万父母痛彻心扉的困境,这位父亲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 - 15

当了两个月的“英雄”,心中难舍的是对千里之外亲人的挂念。

“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郑树森如此总结他们的婚姻。

盛名之下,不变的是两个相知相守的人45年的一往情深。

关键词: 两性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