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9.1°C-19.6°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2018-01-30 来源: 杜松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1

本文经后浪出版公司授权使用部分书摘内容,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借钦差大臣的头做投名状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四川资州,钦差大臣端方感受到了城内四处弥漫的紧张气氛,他早已不再那么固执的认为对四川哗变的军队应当严打。当初知道武昌事起、湖北独立这一连串的消息后,又听谣传说北京失陷、宣统逃亡,绝非顽固派的端方就重新衡量了自己在四川这场大变动中的位置,决定对四川的动乱“主抚不主剿”。但是资州城内近来满街行走的已剪掉辫子或者未剪掉辫子的湖北新军士兵让他恐慌,曾经做的稳定军心、笼络部下的种种举动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二十七日夜里,新军士兵便将端方和其弟端锦抓到了资州东大街天上宫,没有理会他的辩解之词,大呼“武昌起义,天下响应,汉族健儿,理应还鄂,效命疆场……不杀你端方绝不是炎黄子孙”,便将兄弟二人砍杀。

关于端方为何被杀,同时期的史料和报刊报道颇多,却多有出入。一说当时端方为了安抚新军,承诺已派人到成都银行借款4万两白银以作军饷,但是等了好久饷银都没到,士兵觉得受到了欺骗便将其乱刀砍死。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杀端方这个清廷重臣正是稳固新军们起义的决心,也是为“还鄂”取得武昌方面的信任。领头的同盟会、共进会成员必然是要用端方这个钦差大臣的项上人头,当一颗定心丹,做一张投名状。

不管怎样,端方死了。他的尸体被装进木棺,棺盖上用粉笔写上“端儿之尸”(四川人蔑称某人即为“某儿”)。最重要的是,这兄弟俩的首级被装进两个盛满了煤油的铁皮桶,以防腐烂。第二天新军开拔回武昌,沿途每路过一个地方,就拿出这二人的首级示众,成为了这些新军入鄂的通行证。据说最后还被呈送给了武昌军政府的黎元洪,借以邀约奇功。而端方这位曾经被《申报》评价为“满人翘楚”的候补侍郎、督办川粤汉铁路大臣、署理四川总督就这样身首异处,成为清亡之际“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中国现代之门的开启者之一

托忒克·端方,字午桥,生于1861年,满洲正白旗人。可以说是清朝末年满人之中的翘楚,是时人眼中旗人三才子之一(另外两人分别为荣庆、那桐),也是最出类拔萃的。也曾“少年裘马”,酷爱结交名人雅士,醉心于收藏,还是金石学中的行家里手。不要以为他只是个文人雅士,他的政治履历也很是耀眼,清朝最重要的两个封疆大吏的位置,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他都当过。在满人普遍低能的晚清政坛里,是光绪、慈禧都很青睐的能人,与此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守旧的保守派,不仅思想开明,眼界长远,还是满人中为数不多的戊戌变法支持者,也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坚定的立宪派。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2

晚清大臣端方(1861-191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方奉旨出国考察立宪,是最终成行前往的大臣中最重要的一位。在对美、德、奥、俄、意五国的考察还有在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的四国游历之后,端方深受震动,将其见闻编辑成了《欧美政治要义》《列国政要(及续编)》详细解释了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立宪思想。待考察归国后,慈禧太后曾经特意召见他询问立宪事宜,问其立宪的好处是什么,他对答说,朝廷若能立宪,则皇位可以世袭罔替,算是在西太后心中放了一颗定心丸。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3

端方(前排中间深色大衣者)在美国考察宪政(1905年)。图片来自雪珥私家收藏

此外,这个晚清贵胄做过的“摩登之事”实在不少,后世囿于“满汉之分”往往忽略了这些现在看来都让人惊讶不已的事迹。

地方任上,他曾在湖北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幼儿园,还在湖北、湖南和江苏首创电话、无线电、公共图书馆、运动会。也是他把电影放映机带进中国,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牲畜屠宰和肉类检验制度,倡导中国也如此效仿。他创设了市民公园还有现代监狱,又是中国官员中第一个实行公费女子留学的人,一批20人前往日本留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商博览会是他筹划的;江苏第一次公开的民意代表选举是他主持的;还曾经在南京、苏州和上海大力倡导全民种树,还利用军功和刑罚敦促诱导官员、军人种树植树……在出洋考察的时候,他还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成为了近代中国收藏外国文物的第一人。

正如杨早评论,“这个曾经的浪荡旗人,中国当时最好的收藏家之一,曾被万众唾骂的狡诈的‘满洲狗’,同时也是一位中国现代之门的开启者。”

被革职又启用 端方选择的“不归路”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吃”端方这一套,辜鸿铭曾经就评价端方是“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为人浮夸,因此“门下幕僚多真小人”。保守派则因为政见不同而对其不屑。而革命党人对端方的憎恨更是出于立场,而有失客观,这在清末民初的笔记中都多有体现。比如在一本《奴才小传》中就曾对其做诛心之论,因为无法直接抹杀端方在任两江总督时的功绩,所以转而攻击他是在利用江苏人的文弱,以各种好处利诱,而非真心实意的为民。不过端方仕途上最大的打击来自于朝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离世,两宫葬礼上,一向新派的端方指使人沿途为葬礼拍照。这原本并非是件大事儿,但是李鸿章之孙趁机弹劾他“大不敬”,端方也因此被革职。最根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端方与袁世凯之间的儿女亲家关系,当时朝中以载沣为首的满族亲贵正在试图翦除袁世凯等汉臣的势力,而失去两宫靠山的端方自然成为了“刀下客”。

当他再次被起用的时候,四川民间与朝廷的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而他实际上是背负了一口真正的“大锅”,这个时候再去督办川汉、粤汉铁路,简直就是费力不讨好,还有生命危险。

坊间传闻,端方是花了四十万两白银购买了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的职位。例如上海的革命派报刊《民立报》也认为他是行贿得来的官职,“端方褫职以来,果何日不营谋再起哉?”《大公报》也大致认可这个说法,不过认为端方着急重回政坛的愿望是真的,但是督办川粤汉铁路这个烫手的山芋就不大想接着,“殊非心所乐就”。

“始也则以路殉端方,终也则以端方殉路。”

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史上无法绕过的节点,也成为端方人生所遇到的最大困境。清末在修建铁路的风潮中,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成立,旨在修建一条连接湖北、四川的铁路,以宜昌为界,湖北负责下游段,四川负责上游段。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4

保路运动油画

修建之初,采用官商合办的方法募股集资,其中从“田亩加赋”中抽取一部分“租股”是四川省重要的集资方式,意味着一旦铁路股份出现问题,每个四川人都切身相关。一开始修建入川部分的铁路修建就不是很顺利,出现了“蜀道难上”、物资短缺,人手不够等等问题,铁路迟迟无法修建完全。而川汉铁路公司还拿着大部分股资在上海炒股,最终上海股市因为橡胶股票的深跌而全面崩盘,造成了巨额的财务窟窿。

宣统三年(1911年),在盛宣怀的主持下,清廷决定全国的铁路干线都要收回国有,还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相当于公开出卖了川汉、粤汉的铁路修筑权。更让川民气愤的是,政府并不打算把股东们亏损的钱(包括历年的用款以及橡胶股票风暴中的损失)立即偿清,而是打算把之前的股票全都换成国家股票,等路修好了再慢慢还。“既夺路权。又不认倒款,更提现金,形同抢劫”。四川的立宪派乡绅们发起倡议,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至此开始与朝廷抗争。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5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

端方将要面对的正是川民越烧越旺的怒火。四川这边的运动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全川爱国联合阵线,各行各界开始了有规模的罢市罢课、抗粮抗捐阶段。

端方开始是坚决主张铁路收回国有的,并且对于川省绅民的态度也比较强硬,认为他们的言论是“嚣张狂恣,无可理喻”,曾经还给四川总督赵尔丰致电,让他“从严干涉,力拒非理要求”。然而一路南下,局势、舆论还有环境都在变化,端方出于对时局、利益以及自身安危的考量,态度也逐渐转变。比如说入鄂之后,看出修建铁路包工给洋商将会遇到的阻力,因此向朝廷提议“招殷实华商仍照包工政策期限建筑”,保詹天佑总办工程。尽管后来并未实现,但是可见其强硬态度逐渐软化。此外,他曾提议主要针对川汉铁路的更改路线方案,试图安抚川民的同时可以稳妥的施行“铁路国有”。尽管一路上走走停停,一再向朝廷“诉苦”,最终端方还是带着从湖广总督瑞澂那里讨来的新军,在“楚同”号军舰的护送下入川。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6

保路运动浮雕

一路上通过与各地乡绅商界学界代表交谈,逐渐对川民的保路运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端方的态度越来越温和。在宜昌发布要求川人自行解散的告示就可看出端倪,先是表示只会惩办扰乱敌方的匪徒,法不责众,还表示当地的百姓想要股票就给股票,想要现钱就给现钱,绝不让四川百姓吃亏,带兵入川不过是保全无辜,并非要强硬镇压。这其中主要还是有保全自己从四川全身而退的想法,因为知道自己兵力不够,带的湖北新军仅是抽调而非亲兵,在四川愈演愈烈的武装起义中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去镇压。

入川前端方还敦促赵尔丰严厉查办川人川事,待到“成都血案”发生后,改剿为抚,以宽大处理等政策解除各地武装。然而醒悟已然太晚,更何况这一系列的事端中还夹着政斗。十一月十三日端方驻扎资州,以天上宫为协司令部,十余日后,十一月二十七日资州起义爆发,端方与其弟枭首于天上宫内。

早在端方刚接任督办铁路之时,《民立报》就曾经发表时评《危哉,端方督办路政之前途》(1911年5月24日),认为端方绝非这项任务的绝佳“使者”,认为他对于四川、广州的地方民情并不熟知,尽管与两湘士民感情接洽,但是“粤汉、川汉两路贯彻四省,非湖南、湖北之所独有”,而四川的民情又相对复杂,端方未必能胜任,因此感叹“植恶因者必刈恶果,始也则以路殉端方,终也则以端方殉路。”不想一语成谶。

在后世看来,端方之死在清朝末年中的一系列变故中并不一定算是头等大事,尽管是当时名气颇大的满族牺牲者,他被砍头的事更像是四川从保路运动到反清起义之间的一段插曲,尽管至此川人从保路到反清开始转折,但是在当时来看,端方死得颇有些将就,甚至稀里糊涂。

早在端方离京之前,袁世凯就曾经在对其南下入川、收路造路问题上给出过建议:“近闻湘人颇有风潮,大节宜先驻汉阳,分投委员勘察,步步为营。”如果当初端方听了亲家袁世凯的话留在宜昌不再往前,或许也不至于被杀;如果一早就不接手川汉铁路这档子事,也许世上就多了一个拿着积攒下的银子在乱世中做个不问世事的前清遗老也未可知。

端方其人以及他在清末这个乱世中的人生选择也正是同时代许多满洲贵胄、甚至汉臣文人的缩影:他们才能兼备,眼界开阔,不囿于固有的思想与阶级,不断地试图寻找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大厦将倾的王朝无力挽救却也勉力维持。然而这些人被裹挟在历史之中,生于王朝末世,所谓抱负云云、挣扎云云最终也都成为人生悲剧的注解。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7

电影《辛亥革命》剧照

宣统三年,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无论是在四川还是在武昌,北京还是上海,人的命运几乎是一夜间就要被改变一样,到了第二年初,辫子剪了,历法换了,龙旗收了,民国了。而辛亥年中,有的人如端方一样死于乱世,有的人亲眼目睹杀戮而后改名“从文”,有人在“亡国”之际怅然难平,也有人上一秒还为新政府而欢呼雀跃,下一秒就在“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中倍感失望与愤恨……

书评

辛亥革命在以往的近代历史叙述中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许多学者专家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是角度多样,分析深刻。然而《民国了》这本书,从小人物的个体经历着手的叙述方式却不多见。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的着眼点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宏观一点的讲,实际上描写的正是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与选择。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8

点击封面购买本书(作者签名版)

《民国了》

杨早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后浪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

1.尹传刚,《端方与四川保路运动》,暨南大学 ,2012,4月

2.李宏旭,《论端方对四川保路运动态度之转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月

3.鲜于浩,《保路运动时期的端方与赵尔丰: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4.杨早,《民国了》,后浪出版公司,2018,1月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9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10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11

晚清贵胄端方:文武双全的浪荡旗人,清末名气最大的牺牲者 - 12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