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5日 19.7°C-21.8°C
澳元 : 人民币=4.84
阳光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是礼仪之邦:起于何时?——黄佐鸿

2017-03-09 来源: 京都之声海淀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世人称为“文明古国”。同时,中国也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那么,我们的礼仪之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中国是礼仪之邦:起于何时?——黄佐鸿 - 1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过去人们一直公认《周官》为周公所作,现在人们认为即使不是周公所作,也反映的是周公的思想。《仪礼》成书于东周时代,是孔子所做,但而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在成书以前早就有了,几乎大部分内容都是周代的礼仪。

说到周礼,就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周公对我们中华文明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史有明文,乃是不争的事实。《左传》载鲁宗室季文子之言云: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礼记》亦云: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尽管史籍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看上去似乎“制礼作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实际上,制礼作乐是一项十分艰难、十分浩大的工程,因为它涉及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是礼仪之邦:起于何时?——黄佐鸿 - 2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亦称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天陕西省岐山县北部),称为周公。《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基本概括了周公的主要历史功绩。周公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周公为因何要制作礼乐呢?周公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文王去世后,他作为太宰,极力辅佐武王,共同策划灭商建周大计。周公亲身参与了有名的“牧野之战”,在大战之前,武王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周公代表武王起草并宣读誓词,痛斥纣王暴虐百姓,残杀诸侯罪行,申明武王伐纣乃是正义之举和民心所向,激励将士和诸侯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由于誓师雄壮,士气大振,人心凝聚,因而战端即开,周军就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力直捣朝歌,占领了商都。商纣不得人心,阵前无兵,临时武装奴隶。不堪压迫的奴隶于阵前反戈,纣王自知无望,登鹿台自焚,殷商遂亡。这就是有名的“牧野之战”。

这场战争,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结束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顷刻之间,说倒就倒了。这样一个局面,让武王和周公感到非常震惊,简直不能相信。《史记•周本纪》上面记载,晚上两个人都睡不着,就在一起分析反思这件事,研究怎样才能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怎样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是礼仪之邦:起于何时?——黄佐鸿 - 3

在这个过程当中,周公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认识到统治者不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要重视民心的向背,要考虑到民众的感受。尤其是管理民众,不能只依靠国家机器,进行严酷的刑罚,要德治与法治并举。周公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定。德治与法治同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成王,又发生了“三监”叛乱,周公又经过三年的东征,平定了叛乱。经过这些事,让周公深切地感到,必须建立一整套朝廷制度,使长幼有序,尊卑有礼,才能使周朝长治久安。于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在摄政的第六年开始制礼作乐。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涵盖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广泛,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礼仪、司法等各方面典章,到家庭、个人行为道德规范都包括到。《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用于祭祀的典礼叫“吉礼”,文明规定天子祭天地、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人祭先人。用于丧葬的“凶礼”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用于战争的“军礼”规定了校阅、猎狩、出师、会师、致师、告捷、献厚等程序。还有诸侯朝见周天子的“宾礼”;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活动的“嘉礼”,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婚礼等等。

中国是礼仪之邦:起于何时?——黄佐鸿 - 4

通过周公制礼,周王朝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由于礼乐的大力推行,西周初年,上自国君、诸侯,下至庶人,无不以尊崇道德礼仪为己任,周王朝达到了空前的和谐稳定,形成了“成康之治”,四十年不用刑罚。正是周公制礼作乐,才有了周代民心所向,成就了“八百年,最长久”的周天下。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受到历代政治家的尊崇。古人笃信《周礼》出自周公,书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先进文化。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明、清两朝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场所,足见周礼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由此,说明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是从周公开始的。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